凌厉的风穿过河谷,在潼关前盘旋,转个身,一头向东,扎进中原母亲的怀抱。温湿的水气让它喘了口气,静静地随黄河水流,在碎金的阳光里,舒展开腰身,掠过秦晋豫两岸的麦浪,缓缓进入中原腹地。
风陵渡前,我挺身而立,任呼啸的风扫过面颊,耳畔独留尖锐的风哨声。我觉得,听风,深秋便该到风陵渡来。这个季节,满眼皆枯黄,萧瑟中带着薄冷。风陵渡北边是中条山,对面是潼关,南部是秦岭。黄河水从壶口瀑布奔涌而下,裹挟着万里黄沙,在狭长的河道里翻滚向前,形成激荡的风。两岸悬崖耸峙,苍松翠柏倒挂,惊起飞鸟,瞬间冲向高空,凄厉的叫声让人心生寒意。
裹风、卷浪、挟沙,浑黄的浊流顺着晋陕大峡谷至龙门后,渐清渐碧,穿越最窄处,沿着乱石丛生的河道艰难爬行。遇到秦岭和中条山的阻隔,撞上华山后,掉头向东,在风陵渡前收起所有威势,不甘地躺在河湾里,重重地喘着粗气。一路从北向南,再折向东,黄河累了,它瞪着双眼,注目着两岸的景色。
展开剩余86%在这里,走出了大荔人、西侯度人,原始人类的脚步印在风陵渡附近的山川河流。以此为圆点,半坡遗址、仰韶文化、龙山文化、二里头文化的曙光,照亮了史前文明的天空,满天星斗,璀璨夺目。三皇五帝带领部落人群沿黄河而来,寻觅生活领地。他们身后是华山,面前是辽阔平原,氏族繁衍生息,农耕渔猎,使远古的土地上有了房屋、炊烟与笑声,古老的文明沿着时光的河流缓缓行进。
这让人想到风后 —— 上古黄帝的大臣,风姓部落的首领,主司天文,预测风雨。黄帝与蚩尤大战时,风后携指南车相助,不幸战死。黄帝将他葬于此地,扼守黄河与潼关,于是便有了 “风陵渡”。
黄帝战蚩尤,是氏族社会的部落大战。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,统一北方部落,奠定了华夏的根基。在运城盐湖,当地传说为争夺盐湖,黄帝与蚩尤大战,蚩尤战死,鲜血染红盐湖。原始社会的战争多为地盘与资源,手持简陋兵器的先民在蛮力驱使下冲向对方,流血牺牲在所难免。蚩尤倒下,风后长眠,如天空散去的云,去留无意。他们的陵墓仍守着要塞,任风吹雨淋,供后人凭吊。
风停了,历史仿佛凝固。夏商的云,秦汉的月,唐宋的烟,明清的雨,从风陵渡口飘过,却寻不到踪迹。只剩渡口冷冷的残月,照着潼关古城申银优配,在黄河水里洒下一抹微凉的银辉。
那场雪下得好大,仿佛从武侠世界走来。天地洁白,银装素裹,茫茫无垠,只有大河静静奔流。
“风陵渡口初相遇,一见杨过误终身。” 一直以为,历尽苦难、残缺遗憾、生离死别后换来的相守,是杨过与小龙女的最大幸福,却没想这成了郭襄锥心的痛。
每站在风陵渡口,总期待下一场漫天风雪。人生最美是相遇,相遇即所见。风雪中,杨过孤傲挺立,灰色斗篷落满雪屑,身后黑雕亦步亦趋。那个明眸皓齿的姑娘,忽闪着会说话的眼睛,注视着 “神雕大侠”,眼角眉梢皆是柔情。客栈内,众人谈笑间,神雕大侠的事迹让郭襄仰慕不已,暗生情愫。为他,郭襄一生未嫁,创立峨眉;为她,张君宝终身未娶,开创武当。至此,中原武林各大门派中风头无两。
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” 这让我想到郭靖 —— 那个忠实憨厚的少年,自幼历经战乱,父死家亡,与母亲远走大漠。他随哲别学箭术,随 "江南七侠" 学武功与做人之道,养成重情重义的品格。驰骋大漠,助成吉思汗立功;回归江南,行走江湖,终成一代大侠。面对金兵与蒙古入侵,他选择守护百姓、抵御外敌。当对成吉思汗的承诺与对南宋的责任冲突时,他坚守道义,选择 “为国为民” 的担当。
历史上确有郭靖其人 —— 南宋忠义之士。《宋史・忠义传》记载,他是四川嘉州龙游人,北宋灭亡后,当地被伪齐控制。当金兵胁迫百姓北迁时,郭靖拒绝降金,率数百人逃往南宋边境。被追击无路可逃时,他对母亲说:"今溪谷深险,我可匿,不幸被执,必为所辱。" 遂投江自尽,年仅二十余岁。没有绝世武功,却以生命诠释了忠义。
郭靖的言传身教,才有襄阳城前杨过的幡然悔悟,乱军中顿悟黯然销魂掌,一击退敌;郭襄临危不惧,宁死不降;江湖众人同仇敌忾,誓死保卫家国。
远去了,风陵渡的雪,从潼关古城飘到塞北大漠,再到烟雨江南。它覆盖江河,掩映红梅绿柳申银优配,却遮不住襄阳城头一缕忠魂!
风陵渡的雨一直没停,从早晨下到黄昏,在咸阳城的屋檐上,滴滴答答,暗夜到天明。
秦王嬴政,这位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,身着玄衣,手握佩剑,在寂冷的宫殿中踱步,雨丝横飞,殿内灯盏火苗起伏,内心的波澜,随灯影晃动。遥想祖辈,数次河西大战情形如在眼前,秦弱魏强,败多胜少。纠纠老秦,共赴国难,励精图治数十年,秦人扭转败局,河西之地尽括囊中。既而吞二周,扫六合,睥睨天下。咸阳宫外的雨,可否知晓秦国的崛起兴盛,风陵渡的雨,见证了大秦帝国的雄图伟略,霸业遂成。如今,秦时的明月仍旧泛着寒意,冷冷映大江。
临安的雨,凄楚苦冷,从风波亭洒向风陵渡。精忠报国的岳武穆,经历战斗无数,关隘险阻,大江怒涛,都没让他和岳家军停下收复失地的脚步。这次,杭州的雨格外冷,刺骨寒髓,温润的西湖上也笼罩着浓浓寒意。风波亭的这场雨,让北伐中原无望,成为岳飞心中最大痛楚,“还我河山”的豪情壮志化为烟雨江南的繁花一梦。
烟锁风陵渡口,秋雨愁绪,化为山间的浓雾。岳飞当年,曾在中条山间收复山匪,将他们整编为抗金义军,为后来的收复河山失地立下汗马功劳。岳飞遇害后,金兵想要夜过风陵渡,据说当地有个叫王离的人,他趁夜色凿开冰面,想到岳飞当年旧事,以英勇的壮举抗击金军,阻止金兵渡江,最终身死。而今,黄河岸边看不到金戈铁马嘶鸣声,但在寒烟笼罩的河面上,仍然能感受到历史的雄阔与苍凉。
张居正到风陵渡是来听雨的。一位初入庙堂的青年人,踌躇满志,心想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,没曾想到,帝王的猜忌,同僚打压,让他一蹶不振,于是便开启了三年的全国游历。1555 年夏天,张居正来到风陵渡,那天的雨下得很大,他伫立岸边,陷入了深沉的思索,想到了风陵渡口的历史过往,也想到朝堂上不定的棋局,更想到自己的未曾施展的抱负。在此听雨三天,张居正最终大彻大悟,之后重入宦海,成就了一番大作为。紫禁城的雨一直未停,不知身居高位、跪在殿前候旨的张居正,可曾想到风陵渡口的那场雨,那场助他重登朝堂、位极人臣的雨,那场见证他宦海沉浮的雨。
康熙来到风陵渡时,正值深秋,凛冽的风扫过黄河,留下长长哨音。康熙观民风、察吏治、阅军旅,他志得意满,带领众皇子们观河听涛,发思古之幽情;引弓搭箭,展帝王之雄姿。虽不能弯弓射日,却开创了后人称颂的“康乾盛世”。康熙是历史评价颇高的帝王,他擒鳌拜,平三藩,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作为政治家的远见与魄力。当晚,康熙带着众人渡过黄河,驻跸潼关。不知那夜,他睡得可曾安稳,有没有听到秦灭六国的马鸣,曹操和马超的厮杀。可能只有木兰围场的落雪,让他在风一更,雪一更的榆关故园里的留下酣然美梦。
抗日烽烟弥漫大地,风陵渡宛如一位坚毅的卫士,怒目圆睁,凝视着倭寇的累累暴行。
1941 年 5 月,日本为消除中条山中国军队对其交通线的威胁,并为南下进攻河南、陕西做准备,调集第 1 军主力及伪军约 10 万人,在司令官多田骏的指挥下,妄图以 “铁壁合围” 战术歼灭中条山守军。彼时,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麾下的 16 个师,约 15 万将士,因装备落后、补给困难,只能仓促应战。第 14 集团军刘茂恩部在北部山区被日军重重包围,官兵们浴血奋战,部分部队成功突围至黄河以南,其余部队则不幸溃散。众多士兵在弹尽粮绝之际,毅然跳崖殉国,“八百壮士跳黄河” 的悲壮事迹,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。如今,中条山地区留存的诸多抗战遗址,依旧在默默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。
临风陵渡远眺,滚滚涛声仿佛是抗日义士的呐喊,汹涌奔腾,声声不息。此刻的黄河,仿佛被热血点燃,激荡着中华民族有志青年的爱国热情,纷纷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。风陵渡的坚守,如同坚固的屏障,保卫了黄河西岸的安全,有效阻止了日军向西北、西南的推进,充分展现了中国军队在渡口防御战中的坚韧与顽强。
抗战时期,英勇的八路军在风陵渡周边建立情报站,密切收集日军动向,战略物资也通过这些渡口在晋陕两地之间往返运输,保障了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。1937 年,聂荣臻和周恩来奔赴风陵渡,渡过黄河后,沿着同蒲线向北行进,为八路军的作战部署等进行前期准备工作。1944 年 11 月至 1945 年 8 月,八路军第 359 旅组成的南下支队,从陕西省延安出发,经绥德东渡黄河,在越过同蒲铁路日军封锁线时,经过风陵渡附近,然后再南渡黄河天险,进入河南地区。在与日军的防御和相持过程中,八路军凭借灵活机动的战术,有效牵制了日军,为扭转华北抗战的整体局势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如今,风陵渡口的硝烟虽已散去,但抗日烈士的忠魂仿佛仍屹立在中条山间、黄河之畔,他们圆睁双眸,世世代代守望着这处险关要塞,看天空白云悠悠舒卷,地上绿意盎然涌动,黄河两岸春潮澎湃,经久不息。
花红柳绿,春风嫣然。如今的风陵渡口,高桥飞架,车水马龙,东西大动脉陇海铁路与南北大动脉同蒲铁路在此对接,人群熙熙攘攘,沿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,飞驰全国各地,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日千里,在祖国的生产建设前沿,处处都有劳动者的身影。
驱车沿黄公路而行,麦田中绿意袭来,满眼流淌着生机与活力,高大的现代化农田水利灌溉设备在田间行进,喷洒出一道道雪白的水雾,在阳光下泛着彩虹的光晕。公路凉亭前,游客静坐谈笑,手指远处,讲述着风陵渡口的历史变迁。在这个崭新的时代,渡口前再也看不到往昔的沧桑与苦难,秦晋豫三省交汇地,展现出祖国建设的宏大场景,交织着奋进的乐章。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幸福,诉说着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。
绿柳轻拂黄河水,碧水静静流淌,空中飞鸟自由徜徉。风陵渡口往来的农人,手提黄河大鲤鱼,在田埂上行走,不远处散落着民房,袅袅炊烟在屋顶升腾,呈现出一派安静而祥和的景象!
发布于:河南省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